阅读历史 |

第119章 为计之深远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‘咚咚’

郑云敲响了自家的大门。

“妈,我回来了。”

郑母立马应了一声,“哎,来了。”

一阵脚步声后,大门被打开,一名妇女走了出来,在看到门口的人后,笑容都快要裂到耳根后头了。

郑云翻了个白眼,将人带了进去,先是介绍了一下自己家里的人。

“这是我爸,我妈,我妹郑娟,我弟郑凯。”

郑娟和郑凯俩人同岁,是双胞胎,郑娟老二,郑凯老三。

介绍完,郑云转头道:“陆长安不用介绍了,都老熟人了。这位是姜晓,这位是姜铭。”

至于别的也不用说了,头一天在家里的时候,他都已经介绍过了。

郑父招呼着,“赶紧坐,饭菜好了吗?”

郑母道:“再炒两青菜就行了。”

听到这话,正准备坐下的姜晓立马起身,“阿姨,我来帮您吧。”

姜母立马道:“不用不用,马上就好了,再说了,哪有让客人帮忙的道理啊。”

姜晓被招呼着坐了下来,她一坐下,郑娟、郑凯也立马坐到了她的旁边。

郑娟好奇的问道:“晓晓姐,你好像没大我多少吧,那报纸上的文章真是你写的啊。”

郑云道:“就大你一岁。”

严格来说可不就一岁嘛,姜晓工作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一年零2个月,而郑娟和郑凯是6月份刚刚毕业。

这一岁的差距说起来好像没什么,可仔细分辨过后,高低可不就立见了嘛。

郑父道:“你们瞅瞅人家,再看看你们。”

生怕惹人闲,姜晓道:“不一样,我们是农村人,农村原本就没几个念高中的,所以可以分到单位工作,有工作优待,你们也刚高中毕业吧,要是分到单位了,肯定能比我干的更好。”

郑父摇了摇头,不过正好提到这事儿,郑父也就拉下老脸,说道:“我听我家老大说了一下,这俩孩子下乡之后,就要麻烦你们了。”

姜铭立马接茬,“不会,不会,就是下乡之后可能会辛苦一些,因为大家都一样,要下地干活,种多少粮食,就吃多少粮食。”

姜铭简单跟郑家人讲了一下知青下乡后的生活,当然,还着重解释了一些这些意见都是姜晓给出了的后,大家看姜晓的眼神,忍不住赞叹了起来。

姜晓道:“没办法,毕竟不是一个地方出来的,相互掺和在一起很容易有矛盾,还不如直接分开管理,当然,也不是不让知青和乡亲们接触,人性嘛,哪里有好人,哪里就有坏人。”

这么一说,大家其实就都明白了。

郑云道:“你当初在村里一个人住的时候,是姜铭守在你屋外的是吗?”

“嗯,还有阿铭哥的弟弟妹妹,你们要下乡了,再介绍他俩跟你们认识。”

有了认识的人,除了种地辛苦劳作的问题外,别的也就没什么了。

而且听姜晓和姜铭的话,他们也明白,总之一切他们都会打点好的。

郑母将菜端了出来,招呼着大家上了桌,在敬了杯酒后,郑母担忧的说出了心中所想。

“就是不知道这知青下去之后多少年能够回来,凯凯我不担心,一个男生什么岁数结婚都行,他哥现在28了,我虽催,但到底不怎么担心,可你说娟儿现在都18了,说是到了说亲的年龄也可以,晚两年也可以,可是时间久了,这岁数不正好耽误了嘛。”

郑母担忧的姜晓明白,这个年代的人除了农村外,有工作的人基本都不算早婚,可人家会早早的就将事情给定下来。

他们家有郑云,郑云是领导,弟弟妹妹下乡几个再将人捞回来也不是不行。

可政策却是天天都在变,今天是这样,明天是那样,这一耽误的万一下乡个几年人捞不回来了怎么办。

但姜晓还是想说,人是铁定捞不回来的,特别是他们这种领导家庭,任何行差踏错不知道有多少人举报呢。

而且下乡这事儿也不是一、两年就能结束的,现在是1966年,她不知道下乡什么时候停止,但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,只要学习没放下太多,他们铁定是能回城就是了。

就是这中间的11年,可不是一点儿的难熬。

在这期间,多少人因为吃不了苦,结婚生子,以后就会有多少人抛妻弃子。

姜晓又问道:“你们读书成绩怎么样啊。”

“都挺不错的。”郑云问道:“怎么了?”

“我之前向大队长提议过,在村里办个小学,因为我们那一带都没有学校,你们成绩要是不错,表现好一点儿,再加上咱们的帮忙,去学校当个小学老师应该没什么问题。”

“当上老师后肯定是不需要下地的,你们过去后认真一些,老实一些,只要不惹事儿,应该都会在大队长考虑的范围内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武侠修真相关阅读: